市場人士擔心出現小企業增產、大企業減產,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中鋼協常務副會長顧建國則表示,上述數據是今年前三季度的統計結果,并不意味著會員企業會永遠減產,而非會員企業會永遠增產。
另外,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未來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關鍵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產業方面,鋼鐵工業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其中,通過價格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寬外部市場是化解過剩產能的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中央到地方國有企業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關系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調控方面,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資本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以來,全球各國關注“一帶一路”哪些領域?中國與64個沿線國家的合作程度如何?各省(區市)參與“一帶一路”的程度如何?10月28日發布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6)》(簡稱《報告》)給出答案。
《報告》指出,從行業前景來看,汽車、建材、鋼鐵、鐵路、信息通信等五大領域的產能合作最受海外關注。其中,東南亞地區最關注汽車,鋼鐵,電力以及信息通信行業;中東歐國家意在吸引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打造中東歐物流中心;東北亞地區最關注產能合作,汽車,房地產,園區,公路,以及電網建設。
《報告》顯示,中國已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從全球范圍看,以印度為首,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南非媒體和網民對中國際產能合作最為關注;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印度、新加坡、巴基斯坦、馬來西亞、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媒體和網民關注熱度最高。從合作意愿看,61%的國家網民對中國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持積極態度,其合作意向主要分三類:一是希望與中國以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的方式進行產能合作;二是希望改善本國基礎設施質量;三是希望為中國區域產能合作提供金融支撐平臺。
為評價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國別合作情況,《報告》從政策溝通度、設施聯通度、貿易暢通度、資金融通度、民心相通度五個維度研發“國別合作度指數”。測評結果顯示,在參評的6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其中一半的國家屬于“有待加強型”。其中,東北亞、東南亞國家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最為緊密,西亞北非和中東歐的合作度有待加強。
值得關注的是,在貿易和投資方面,中國的對外投資合作較為順利,國別合作項目和工程拓展勢頭良好,中國與俄羅斯、蒙古、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合作成效顯著。《報告》提到,目前,中國對外貿易增速有所放緩,資金融通水平在國別間具有明顯差異,僅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金融支撐環境建設相對較好,其他地區均有待加強。民心相通建設雖有明顯成效,但需要強化深入持續的信息溝通以及更有針對性的輿論宣傳。
至于國內各省(區市)的參與程度,《報告》圍繞“基礎-行動-效果”三個層面構建研發“省區市參與度指數”。通過對數據的匯集和分析得出,各省(區市)的“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度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東部沿海地區的省市在綜合評測中得分最高,而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則有待加強。其中,廣東、浙江、上海位列前三。
與此同時,《報告》測評結果顯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各地“一帶一路”政策環境優化,管理體制基本健全,政策文件陸續出臺,資金保障力度逐步加強,相關設施配套建設加快,近三年到境外推進園區建設逐漸增多,鐵路、航空、公路、港口的聯通水平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