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全市域范圍現有1.7萬余處人行過街設備,總體分布出現“城鎮高、鄉村低”“雙城中心區高、外圍組團低”的特征。其中津城中心區內現有平面過街設備約4000處,立體過街設備104處,快速路沿線均勻過街設備距離約640米,主干路沿線均勻過街設備距離約310米;濱城中心區內現有平面過街設備約1400處,立體過街設備12處,快速路沿線均勻過街設備距離約1215米,主干路沿線均勻過街設備距離約400米。群眾對過街設備滿意度接近多半,既有城市道路過街設備基本能滿意居民過街需求,但仍需在全體布局標準、交通接駁轉化、營造無障礙環境、減緩人車爭路對立等方面繼續優化。
該規劃結合近十年來行人過街事故數據、近千條媒體留言和5000份覆蓋全市的問卷調查,充分重視市民需求熱門、過街安全與便利性。例如,針對市民反映較集中的一中心醫院地鐵站過街需繞行的問題,本次規劃在一中心地鐵站鄰近建一處人行天橋,便利市民過街。
在提高城市居民過街便利性方面,經過規劃多處立體及平面過街設備,津城中心區快速路沿線過街設備均勻距離由現狀640米下降為530米,較現狀下降14%;主干路沿線過街設備均勻距離由現狀310米下降為244米,較現狀下降21%。濱城中心區快速路沿線過街設備均勻距離由現狀1215米下降為665米,較現狀下降45%;主干路沿線過街設備均勻距離由現狀400米下降為300米,較現狀下降25%。同時,津濱雙城中心區范圍另規劃多處跨河流和鐵路通道,解決兩側群眾步行穿越需求。
在強化商業街區及大型公共服務設備可達性方面,規劃要點重視商業辦公生機區域,量體裁衣布局周邊過街設備,滿意人群過街需求,規劃在伊勢丹、南開大悅城、水游城等商業區域打造沿線生機過街體系,在海河東路沿線的棉三創意街區、中海城市廣場等區域新增立體過街設備,進步片區人氣、強化商業開發、拓寬城市慢行空間,打造城市靚麗風景線。
在加強交通樞紐與用地連通性方面,加強軌道站點等交通樞紐與周邊用地互動銜接,提高樞紐對區域發展的帶動效果。例如,規劃在京濱鐵路北辰站鄰近新增1處立體過街設備,促進樞紐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形式)歸納開發,加強北辰站與北辰生機區聯系。(來源:今晚報記者張家民通訊員雷蕾)
標簽:
城市道路人行過街設備專項規劃
(免費聲明:
1、本網站中的文章(包含轉貼文章)的版權僅歸原作者一切,若作者有版權聲明的或文章從其它網站轉載而順便有原一切站的版權聲明者,其版權歸屬以順便聲明為準。
2、本網站轉載于網絡的資訊內容及文章,我們會盡或許注明出處,但不排除來源不明的情況。如果您覺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訴我們更正。若未聲明,則視為默許。由此而導致的任何法律爭議和后果,本站不承當任何責任。
3、本網站所轉載的資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態度無關。
4、如有問題可聯系導航網編輯部,電話:010-88376188,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